将科研成果用于农民最需要的地方


2020-06-14 20:2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在摆脱贫困的道路上,知识分子承担了这一责任."

将科学研究成果用于农民最需要的地方。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王一航在定西的“土豆生活”中扎根38年。

“我在远处看起来像个乞丐,在不久的将来又像个卖木炭的。我原来是农业科学院的。”这是当地农民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研究员王一航编的一首儿歌。这个简单的句子表达了这个“土豆专家”38年来“对窗外的事情充耳不闻,全心全意研究土豆”的“土豆生活”。

定西是“三西”扶贫的起点,也是甘肃扶贫的主战场之一。自1982年以来,王一航扎根于威远县惠川镇农村前线,这是定西市寒冷潮湿的贫困山区。公司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马铃薯研究中,先后培育出12个龙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在西北地区推广面积达5000多万亩,累计增产50多亿元。

 一粒种子,一个朴素梦想

马铃薯是甘肃省的三大作物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中部干旱地区和寒冷潮湿地区。这些地区正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方。定西,被称为“土豆之乡”,位于这个地区,也是王一航的故乡。

"当我年轻又饥饿的时候,土豆蛋救了我和村民的命。"他生活在贫困之中,没有足够的食物,这几年让王一航很早就意识到农民的艰难困苦,也让他埋葬了“种好品种,让村民种土豆脱贫致富”的简单梦想。作为一名走出农村的大学生,他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了还乡。

在育种研究的早期阶段,王一航没有选择当时全国流行的高产抗病的马铃薯育种。相反,它的研究突破集中在培育具有独特眼光的加工马铃薯品种上,并确定了高淀粉马铃薯的育种目标。

春天,他盯着实验场,忙着记录马铃薯幼苗的出现。夏天,他在烈日下给马铃薯授粉、装袋、编号和上市。秋天,他挖出了成熟的土豆蛋,并带领团队测量维生素、干物质、粗蛋白和其他指标。冬天,他还定期监测老土豆的发芽、开始和休眠。

在播种马铃薯进行育种实验时,为了保证科学的行距,王一航每天晚上都亲自耕地,经常累得像散架一样,但第二天他不得不起床继续耕作,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不管你怎么努力,不管你有什么收获,我国第一个淀粉含量超过20%的马铃薯新品种龙薯3号——在汇川试验场诞生了。“过去加工1吨淀粉需要7吨鲜薯,而龙薯3号加工6吨甚至5吨淀粉就能加工1吨淀粉”,达到了国外高淀粉育种的先进水平。这一品种直接导致了定西许多淀粉加工企业的登陆。随后,淀粉含量为22%-27%的龙薯8号成功选育。龙薯系列现已成为甘肃省主要的马铃薯品种和淀粉加工专用品种。此外,龙薯7号和LK99也成为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的专用新品种,填补了我国西北地区此类专用品种的空白。

没人想到“土豆蛋”曾经只是用来给自己提供食物和衣服,现在已经变成了快餐产品,如薯片、薯条和土豆泥,以及工业原料,如市场上流行的深加工淀粉和全脂面粉。目前,甘肃省马铃薯商品率已达到60%。马铃薯产业的迅速崛起使定西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中国马铃薯之都”。在走出甘肃走向全国的同时,也出口到东南亚和欧洲,成为定西人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一块洋芋,一条小康之路

生活在渭河源头村的张林,过着“面朝黄土,一年的收获靠天”的生活。许多年前,从田里回来后,他听了王一航的马铃薯种植培训后,精神焕发。“事实证明,土豆仍然可以这样生长,”从此成为王一航的忠实粉丝。如今,家里20亩土地的三分之二都种上了龙树系列,产量至少比以前高30%,光是土豆一年的收入就有5万元左右,住在二楼,买车,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张林的经历只是农民从土豆致富的一个缩影。

国家提出“精准扶贫”后,甘肃省将马铃薯列为六大特色扶贫产业之一,并着力构建扶贫产业体系。定西市也把马铃薯作为当地的优势产业,王一航和他的团队承担了更重的负担。定西曾被左形容为“苦而不毛之地”。加之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气候寒冷,极度缺水,定西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嗯,这里非常适合种植马铃薯."通过王一航和他的团队的不懈努力,近年来马铃薯产业为农民致富和增加收入铺平了道路。种植土豆的收入约占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目前,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已从90年代的400多万亩增加到1000万亩,居全国第二位。马铃薯总产量从1990年代的300多万吨增加到1100万吨,居全国第一。“我把农民视为家庭成员,我把种植好土豆并通过种植土豆来增加他们的收入和财富视为我的职责。”王一航说。

除了科学研究工作,王一航还承担了“推销员”的角色。每年,他引进并分发数百万公斤的改良马铃薯品种,这为种薯开辟了市场,建立了甘肃马铃薯的独特品牌,并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今天,曾经填饱肚子的“温饱印象”成了脱贫致富的“小康土豆”。

“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工人,我明白只有科学技术才能改变农村地区的贫困和落后。我们把科研成果用在农民最需要的地方,就是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做出最大的贡献。这也是我毕生致力于甘肃马铃薯产业的动力。”王一航说。

一襟胸怀,一份学者担当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位于渭源县汇川镇马铃薯育种站,贯穿王一航的“马铃薯生命”。种植马铃薯38年的王一航已经成为当地农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戴着草帽,穿着运动鞋和卷起的裤子,在马铃薯试验场辛勤工作。

“我是一个吃土豆长大的农民的儿子。我最了解农民对马铃薯的感受和期望。”在选择新品种和研究开发新技术时,王一航始终把对农民的评价作为品种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除了考虑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外,它还想方设法降低开发成本。"不管有多少农业科研成果,农民使用都没有用。"

在通过组织培养攻克脱毒马铃薯种子快速繁殖技术的同时,为了让农民负担得起脱毒马铃薯种子,他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率先在中国开发了试管苗全日照高效低成本快速繁殖技术,使马铃薯种子育种成本降低了40%以上,开创了甘肃省脱毒马铃薯种子繁殖产业的新局面。"成本越低,种子就越便宜,人们也有能力种植它们。"王一航说。

王一航非常清楚,光靠农民负担得起是不够的,科学种植对于提高产量和效益是必要的。为了让农民尽快掌握新品种的育种知识和栽培技术,王一航经常为乡镇农民举办免费培训班

近年来,王一航走访了该省马铃薯主产区的20多个县和地区,为农民组织了300多期培训班,培训了3万多名农民,发放了10多万份技术资料。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王阳宇”和“王石雪”,甚至还唱“王一航,王阳宇”。如果你想要一个好土豆,找一个像“王一航”这样的短语。

王一航是“甘肃科技英雄”。从他的全盛时期到他的全盛时期,他用他一生的智慧和汗水用马铃薯来丰富农民,完成了一个农业科学家温暖人民心灵的使命。目前,由王一航主持的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汇川马铃薯育种站已成为全省及西北地区马铃薯新品种和新技术的辐射扩散中心,其所在地威远县也成为全国闻名的“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